最近在折腾代理IP池的时候,突然想起去年帮朋友公司爬数据的事儿。那会儿他们花大价钱买了个号称百万IP的套餐,结果用起来跟便秘似的——不是连不上就是速度感人。你说这钱花得冤不冤?
说到代理IP池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越大越好。但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啊!我见过有人攒了几十万个IP,结果真正能用的不到十分之一。这不就跟囤了一仓库过期食品似的,看着挺壮观,关键时候一个都指望不上。
维护IP池这事儿吧,特别像养鱼。你得定期换水(检测可用性)、喂食(补充新IP)、清理死鱼(剔除失效IP)。有次我偷懒两周没管,好家伙,存活率直接从80%跌到30%。这教训够深刻吧?
验证IP可用性这块儿,我发现个特别实用的技巧。别光盯着HTTP状态码看,有些代理会伪装成200但实际上根本不通。我现在都是直接请求几个知名网站的favicon.ico,又快又准。你们试试看?
说到IP来源,市面上那些免费代理列表简直是个坑。十有八九都是钓鱼的,剩下那些速度慢得能让你怀疑人生。我现在宁愿花点钱买几个靠谱的API,省心多了。你们有没有发现,某些小众ISP的IP特别耐用?我收藏了几个冷门地区的供应商,质量意外地好。
轮询策略这事儿可有意思了。最早我用随机轮询,结果老是撞墙。后来改成按响应时间动态调整权重,效果立竿见影。不过要注意别把好IP给用废了,得控制调用频率。你们猜怎么着?有次我设置的间隔太短,直接把人家服务器搞崩了,尴尬不?
说到IP被封这事儿,我总结出个规律:越是热门的网站,封杀策略越玄学。有时候明明很小心了还是中招,有时候随便折腾反而没事。后来我发现个邪门的方法——在请求头里加些无厘头的字段,比如XPoweredByUnicorn这种,居然真能降低被封概率。你说神不神?
维护日志太重要了!有次排查问题,发现某个IP段总是出问题,查记录才发现是上周新加的一批。后来养成习惯,每个IP都记录入库时间、末尾使用时间、失败次数这些。现在回头看这些数据,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规律。
说到IP的地理分布,千万别扎堆。我有次图省事全用了美国东岸的IP,结果人家网站直接按ASN封了整个段。现在我都尽量分散到不同国家、不同运营商。欧洲一些小国家的IP特别抗封,不知道为啥。
验证码识别这块儿真是让人头大。有次我自认为完美模拟了人类操作,结果还是被识别出来了。后来发现是鼠标移动轨迹太规律,加上请求间隔太精确。现在我都故意加入随机抖动,效果确实好很多。
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代理突然集体失效的情况?我有次半夜被报警吵醒,整个池子都挂了。查了半天才发现是供应商更新了认证方式。现在我都设置多层fallback机制,主用、备用、紧急备用分得清清楚楚。
说到IP池规模,我觉得5万左右就够用了,关键是要保证质量。与其追求数量,不如把精力花在优化调度算法上。我现在用的这套混合策略,结合了响应时间、成功率、使用频率,比单纯轮询强太多了。
末尾说个有趣的发现:某些时候,直接不用代理反而成功率更高。特别是对那些反爬不严的站点,裸奔访问又快又稳。我现在都会先试几次直连,不行再走代理。这个经验帮我省了不少钱呢。
维护代理IP池这事儿吧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。关键是要多观察、多记录、多调整。每个网站的反爬策略都不一样,得灵活应对。你们有什么独门秘籍也分享分享?